硕大的麦穗看得人眼睛发直。
看着即将可以收割的小麦,那三万老百姓是欣喜若狂。
那八千【虎影军团】的将士也是莫名的兴奋,自己那年少的老大居然还真有种地的本领啊,太神奇了。
果然,听将军的没错,听侯爷的准对。
此时叶寻欢下令让其他三郡的人都派一些有影响力的人过来看西海郡的丰收景象。
不久之后,原吐谷浑地盘的其他三郡(河源郡、鄯善郡和且末郡),在他们的太守大人的带来下,都组织了一支队伍前来参观丰收。
那景象使他们终身难忘。
其他三郡的人看到这里的丰收景象后,都是跃跃欲试,想要与这西海郡一样的搞法。
其实在这三个月里,叶寻欢也找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完善相关制度。
既然那高昌国的汉人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人能那么和谐的生活在一起,那么这青海没道理汉人与吐谷浑人不能和谐相处啊。
叶寻欢甚至还制定了相关的通婚制度。
汉人与吐谷浑人结婚的话,将可以分到更多的土地。
这样有利于两族的结合,有利于和谐发展。
“你们都想与西海郡一样的搞法?”
叶寻欢看着其他三郡的人笑问道。
其中一个太守立马站了起来,说道:“看到这丰收的景象,我一个老头子都激动了,所以恳请侯爷给我们提供帮助。”
“你们呢?”叶寻欢看向其他的人。
“我们也想这样。”
“好!其实我早就想好了,只是怕你们开始不愿意,所以在这里搞了一个试点,让你们看看效果。”
经过一番商量,叶寻欢从原来的三万人里面选了一万五千人出来。
给其他三郡,每郡分五千人过去,算是作为他们小麦种植的师傅分配而去。
以后他们就在当地落地生根了。
整个青海地广人稀,只要你肯干,利用这种植技术,就肯定有好收成。
这一政策一经宣布,下面的人是兴奋异常,激动不已。
终于可以翻身做主人了。
此时不管是汉人,还是吐谷浑人都兴奋地拥抱在一起。
看着眼前热烈的场面,叶寻欢笑了。
拥有现代思维的他,只要稍微用点力,就可以轻松团结各族人了。
“想致富,先修路”的理念,在叶寻欢的脑海里也一直是存在的。
不管是通商来往、还是运粮行军,好的路都可做到事半功倍。
所以叶寻欢还给各郡布置了修路的任务。
在青海,皇帝早就说过,大小事宜都得听叶侯爷的安排,所以没人反对。
而且他们看到了眼前的丰收景象,已经对眼前的年轻人是佩服的五体投地,奉若神明了。
怎么做,一句话的事。
各种制度和政策发布之后,那几个太守领着他们的人纷纷离去。
整个青海都进入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大生产状态。
每个人都意气风发、激情满满。
在这期间,叶寻欢也听到了大隋各地不时有农民起义的消息。
叶寻欢还特地给杨广去了信息,需不需要自己出马。
结果杨广来了一句:搞好你的青海,需要你时,朕自然会说话。
既然如此,那我就安安心心地发展我的农业了。
不过,这段时间,南面的吐蕃诸部落却出现了异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