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4年4月,左副都御史杨涟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多位大臣附议。这次弹劾的结果是东林党人大败。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东林六君子先后枉死,吏部尚书赵南星等被去职。
阉党乘胜追击,导致更多东林党高官被罢官,各地东林党书院被捣毁。而正在镇守辽东的大将熊廷弼被处死,传首九边,孙承宗被迫告老还乡。锦州、右屯和大、小凌河等抗金前沿阵地被放弃,只有袁崇焕留下誓守宁远。
东北边境早已兵荒马乱,明廷的酷烈党争却在自毁长城。
早在明熹宗登基之初的公元1621年,后金军已攻陷沈阳和辽东重镇辽阳。熊廷弼临危受命经略辽东,副总兵毛文龙则奉命驻守镇江。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是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江夏区)人,祖辈世代务农。熊廷弼却是家族异类,他文武双全,武能左右开弓,文能高中解元,以科考入仕。
公元1608年,在无人敢到辽东纠察失地的情况下,熊廷弼巡按辽东,勘察疆界。努尔哈赤派儿子、女婿带着貂皮、马匹、鹿狍肉和酒前来拜见。这一次,他通过勘察收回失地数百里,强制六万四千余军民内迁,从此和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
被寄予厚望的熊廷弼刚刚走马上任,便发现一个尴尬的现实。驻守最前线广宁(今辽宁锦州北镇市)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虽也是东林党人,但两人见解不合,很难统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王化贞力图进取,主张在辽河下游岸边布防。
熊廷弼则认为辽河狭窄,后金军骑马就能渡过,一旦入冬河面结冰,防线将更加脆弱。他主张沿河岸布置小股侦察兵,多置烽火台,使预警系统畅通,大部队则集结在广宁附近,以广宁坚城为基础摆开防御阵型。
经抚之争由此展开。
糟糕的是,内阁首辅叶向高是王化贞的座师,兵部尚书张鹤鸣也站在他一边。当王化贞扬言要请兵六万一举荡平建州女真时,熊廷弼心灰意冷,奏请罢免自己。
北京朝堂,明熹宗召集重臣讨论经抚之争的问题,结果王化贞以二十七票对两票大获全胜。他获赐尚方宝剑,专管广宁军事,熊廷弼则改作他任。
然而,明熹宗还未正式下达诏书,努尔哈赤已兴兵来犯。广宁失陷,王化贞仓皇出逃。熊廷弼见状放弃辽西,全力护送百万军民进入山海关。
两人兵败归朝,就在东林党内部还在纠结“保熊斥熊”时,王化贞已抛弃一众东林君子转而投向魏忠贤。
东林党人至此大势已去。
魏忠贤利用王化贞揭露东林党贪污辽东军饷,彻底击溃东林党。
熊廷弼被卷入党争漩涡,以“失陷广宁罪”被处死。
王化贞也没有好下场,他的罪行确凿无疑,魏忠贤也只能勉强保他不死。他多活了好几年,直到崇祯年间才被处死。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跟着姓名学国学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